冬令是中醫(yī)傳統(tǒng)的進補最佳季節(jié),這已是眾所周知。那么,癌癥患者能不能進補、如何進補、補些什么為好呢?
中醫(yī)始終認為“正氣不足,疾之成矣”。中醫(yī)的正氣包括現代醫(yī)學的機體免疫功能、內分泌功能等。正氣不足,當然影響各器官、各組織的功能正常發(fā)揮,因而中醫(yī)通過“扶正”調理可調節(jié)以上系統(tǒng)、器官、組織的功能,使其在與癌細胞作斗爭中能發(fā)揮更好的作用。
中醫(yī)治癌一向強調扶正祛邪,并非單純清解熱毒(如半枝蓮、白花蛇舌草等),或是以毒攻毒(如蟾酥、蜈蚣、斑蝥等)來治療。事實上,這些祛邪藥對癌細胞的殺傷力遠遠遜于手術、放療、化療等現代醫(yī)學手段。而扶正(補氣、滋陰、養(yǎng)血、溫陽)則是中醫(yī)治癌的特色與優(yōu)勢,這種長處正可彌補手術、放療、化療僅針對癌細胞,全身不良反應較明顯,無法顧及機體功能健全的短處。因此,癌癥治療應該是中西醫(yī)有機結合的綜合治療。而冬令這一季節(jié)正是扶助正氣的最佳時機,絕不該錯過。
冬令如何補?
常用的中醫(yī)補益藥眾多,如補氣藥有人參、黨參、黃芪,補血藥有當歸、白芍、首烏、阿膠,補陰藥有生地、杞子、杜仲、沙參、黃精、女貞子、龜版、鱉甲,補陽藥有鹿茸、仙靈脾、肉蓯蓉、補骨脂、冬蟲夏草、蛤士蟆等。
中醫(yī)常說“虛則補之”,正氣虛才能用補藥,但如兼有“邪實”則要慎用。癌癥患者“邪實”常見濕(表現為浮腫、痰多、胃脘悶脹、皮膚濕疹、胃納差,特別是舌苔厚膩),熱(表現為發(fā)熱、口干、口舌及各處潰瘍、尿赤、便秘、黃疸、咯血,而舌紅絳,特別是舌邊尖尤紅),瘀(表現為固定不移的疼痛、舌質青紫,特別卷起舌尖,舌下兩條靜脈曲張粗黑)。所以必須使用祛濕藥(如蒼術、厚樸、半夏、砂扣仁、苡仁),清熱藥(如黃連、黃柏、黃芩、蒲公黃、山梔、半枝蓮、白花蛇舌草),活血藥(如丹參、川芎、赤芍、牛膝、桃仁、益母草)等中藥祛其邪。當“邪”僅剩十分之二三時方可議補,但在進補方藥中仍須加一些祛濕、清熱、活血藥,以祛余邪。
癌癥患者冬令證候無邪則進補最佳,但進補方藥中須分清氣、血、陰、陽之主次輕重。臨床統(tǒng)計數百例癌癥患者,約一半屬氣陰兩虛,氣虛次之,陰虛又次之,陽虛最少。故大都應氣陰雙補,陰虛火旺者(虛火)少用溫陽藥,以免出現熱性反應。
2008-12-1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