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的一生,從幼兒記事起,直到離開這個世界。生活幾十年甚至上百年。在這個博大宇宙間,求學識、創(chuàng)業(yè)績。穿梭于形形色色的人群中,結識許許多多新朋老友,無不與周邊的人或事相處,無不與人際關系相依。如何處理好男女之間、老少之間、上下級之間、平級之間的關系,將直接影響到我們的生活、學習、工作甚至事業(yè)的成敗。影響到我們生活安寧與身心健康。那么怎樣做到與人為善,尊重人、團結人、幫助身邊人一道平靜地生活、愉快地工作,共同創(chuàng)業(yè),為社會、為人民服務,為社會和諧做點有益之事呢?我們應該學點哲學知識,掌握點一分為二的方法,擺正好自己的位置。人生之途,始終要與他人同行。
有時,要把別人當作自己,保持一顆寬容心。社會生活豐富多彩,人的個性也是千差萬別。你愛唱歌,他善跳舞;你侃侃而談,他默默無聲;你熱情奔放,他理智冷靜……。正是這種差異構成了世界豐富多彩的多樣性,這也決定了對事物評判標準的不統(tǒng)一性。我們就不好拿一把尺子去量其長短。所以應該視人若已,多“換位思考”,把別人當作和自己一樣的獨立個體,允許容忍甚至欣賞他人獨特的個性,尊重、理解和支持別人正當的多樣選擇。如此,你便會發(fā)現,這個世界原來充滿著樂趣。
有時要把自己當作別人,保持一顆同情心。惻隱之心,人皆有之。憐憫同情他人的苦楚和不幸,并力所能及地給予幫助,是一個善良人的必備品質。換位想想,你若是他,當你遭受災禍時,當你在種種不可擺脫的困頓中掙扎時,別人助你一臂之力,你會是怎樣的感激。但若他人對你的際遇熟視無睹,甚至落井下石時,你又會是怎樣的失望至極。所以,對于弱者,常設身處地地為他們想一想,給以關心和幫助,有時甚至只是一句安慰的話語,一個鼓勵的眼神,人際間就會變得更加溫暖和充滿友愛。
有時,要把別人當別人,保持一顆平常心。俗語說:人比人氣死人。人性的弱點,有時不是從自己擁有的東西中獲得的滿足,而是對別人擁有的東西表現出不滿。其實,別人是別人,他有他的長處,他有他的能力,別人擁有你所沒有的是因為別人付出了你所沒有付出的。反過來想想,當你羨慕別人時,別人有可能也正羨慕你身上有的,而別人沒有的呢?如此一想,心態(tài)自然就平和了。
有時,要把自己當自己,保持一顆進取心。人之所以成為自己,在于他有只屬于自己的特點。如有自己的經歷、自己的思想、自己的個性、自己的精神世界,不要去迎合世俗。完成對自我的塑造,需要一個人確立有益于自己并有益于社會的目標,以一顆進取之心,在不斷的學習實踐和思考中挖掘強化自己的獨特之處,充分利用好、發(fā)揮好自身優(yōu)勢,為自己謀發(fā)展,為社會作出貢獻。這樣才會感受到自己的潛力和生命力,會不斷增加生命的意義,不虛度生命中的每小時。為此,我們應努力營造一個和諧的內部、外部環(huán)境,與左鄰右舍及身邊人,保持心情愉悅地生活、學習、工作,安享天年。
(流花站:潘光福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