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腫瘤化療的早期發(fā)展階段,也即20世紀40年代和50年代的時候,可供臨床使用的化療藥物為數(shù)不多。而且相比之下,那時的藥物也不如目前所用的藥物,在推薦于臨床使用之前,已在療效和毒性兩者之間作了慎密的推敲和選擇。因此,相對而言,毒副反應也比較突出(這些藥物大多在今天已被淘汰或替代)。與此同時,當時從事腫瘤化療的醫(yī)生也不多。大家對化療的認識可以說是敬畏并至。令人感到振奮的是用藥物治療腫瘤已成為臨床公認的事實,令人擔擾的是這類藥物的毒副反應比較突出,深淺難測。于是大多數(shù)人選擇的是每次只使用一種化療藥物(單一用藥),而且是小劑量,天天或連續(xù)給藥,直到出現(xiàn)明顯毒性或已達到一個累積總量時才停止。經(jīng)過一段時間的休整,再開始下一療程的化療。在這段時間,這種小劑量、長療程的單一藥物化療基本上只是改進了某些血液惡性疾病的療效,在實體瘤(即各種癌癥和肉瘤)方面并沒有什么建樹。爾后,隨著化療藥物的增多和改進,細胞動力學和實驗性化療研究的開展,使化療醫(yī)生對藥物、腫瘤、人體三者的相互作用的認識得到更新,特別是有了聯(lián)合化療之后,化療已可比以前更有力地打擊腫瘤細胞,但也需認真克服毒性。鑒于有的人體正常細胞在化療打擊之后能比腫瘤細胞更早地恢復,利用這一時間差,即可實現(xiàn)化療療效的進一步明顯提高。因而,目前腫瘤臨床上所使用的化療大多都是用藥若干天,然后間隔一段時間,組成一個療程這樣反復進行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