為何胖人更易得癌
肥胖就是體內脂肪積聚過多。一般認為,肥胖的危害主要體現在易患糖尿病、高血壓、血脂異常、冠心病、腦卒中等心腦血管疾病,以及脂肪肝、睡眠呼吸暫停綜合征、高尿酸血癥、骨關節(jié)病等。如今越來越多的研究證實,肥胖會增加罹患癌癥的風險。
為什么肥胖人群更易得癌?這或許可以從胰島素抵抗來解釋。由于脂肪組織分泌的瘦素、TNF-α及游離脂肪酸,都會導致機體發(fā)生胰島素抵抗,所以肥胖人群大多存在這一問題。他們體內的胰島素靶器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下降,以致身體誤以為胰島素分泌不足,無法滿足基本的生理代謝功能。在這種情況下,胰島素分泌量就會增加,最終導致高胰島素血癥。而高胰島素血癥在惡性腫瘤的發(fā)生、發(fā)展中發(fā)揮著重要作用。比如,胰島素可以直接促進腫瘤細胞增殖、分化,也可以通過一系列化學反應,增強胰島素樣生長因子的活性,進而促進腫瘤細胞的生長。不僅如此,腫瘤組織還能進一步加重胰島素抵抗,形成惡性循環(huán)。
從這個角度說,肥胖人群應當主動減重,降低胰島素抵抗,進而達到預防癌癥的目的。
七規(guī)則降低患癌風險
美國癌癥協(xié)會前不久發(fā)布了“癌癥一級預防計劃”指出,大部分癌癥可以預防,很多危險因素是可控的,并呼吁各界攜手推進癌癥防控大計。
1.戒煙,防癌第一要務。“癌癥一級預防”的第一項措施即“戒煙”,并強調“戒煙對任何年齡段的人都有益”。統(tǒng)計發(fā)現,1991年以來,美國癌癥死亡率降低26%,其中一半以上歸因于吸煙率的下降。報告明確指出,煙草及煙草制品是導致癌癥的首要危險因素,尤其是肺癌。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認定煙草(包括二手煙)中所含的致癌物質有70種多種。
2.限酒,能不喝就不喝。早在1987年,國際癌癥研究機構將酒精歸為致癌物。酒精致癌,主要是通過乙醇的代謝產物乙醛,乙醛是一種致癌物,它會導致DNA和蛋白質損傷、抑制DNA修復、改變代謝效應、升高激素水平等,進而誘發(fā)癌癥。
3.控體重,肥胖也會致癌。計劃指出,超重肥胖與多種癌癥發(fā)病密切相關,如食管癌、胃癌、肝癌、腎癌、腸癌等。通過調整飲食結構、增加體育運動可以扭轉體脂過高的趨勢,是癌癥初級預防的有效措施。計劃同時指出,蔬菜和水果中含有大量防癌物質,包括維生素、植物化學物質和膳食纖維;加工肉類(如燒烤、熏肉、香腸等)被列為致癌物質,主要是導致結直腸癌風險增加。建議多吃果蔬,限制加工肉類攝入。除了飲食,適當的有氧運動必不可少。
4.防感染,消除病原體。病原體通過直接、間接或慢性的免疫刺激效應致癌。據臨床統(tǒng)計,目前共有11種病原體被國際癌癥研究機構認定為有致癌性,具體包括:幽門螺桿菌(誘發(fā)胃癌)、乙肝病毒(即HBV,誘發(fā)肝癌)、丙肝病毒(誘發(fā)肝癌)、人乳頭狀瘤病毒(即HPV,誘發(fā)宮頸癌、陰道癌、肛門癌)、EB病毒(誘發(fā)霍奇金淋巴瘤、鼻咽癌等)、人類免疫缺陷病毒(誘發(fā)T細胞淋巴瘤)等。
5.防曬,紫外線會誘發(fā)皮膚癌。太陽光對人體健康是一把雙刃劍。短時間曬太陽對健康有益,可增加體內維生素D含量,但如果曬的時間太長(陽光強烈時在1小時以上),則會增加皮膚癌發(fā)病風險。計劃指出,紫外線通過導致DNA損傷及人體其他免疫抑制而致癌。
6.防輻射,做CT要當心。醫(yī)用電離輻射通過導致DNA損傷而致癌,是導致多種癌癥的危險因素,計劃呼吁醫(yī)生不要濫用CT檢查。專家說,在醫(yī)院的常規(guī)檢查中,B超、磁共振(MRI)是非電離輻射檢查手段,而 X光和 CT 檢查,則會產生電離輻射,尤其以CT掃描所產生的輻射劑量最高,遠超過常規(guī)X光檢查,過度使用易引發(fā)癌癥。
7.警惕裝修污染。根據國際癌癥研究機構2012年發(fā)布的《室內空氣質量指南》,苯、甲醛和放射性氡等物質是室內空氣的主要污染物,這些都是強致癌物,會通過破壞呼吸道上皮細胞中的DNA而致癌。有明確的研究顯示,室內氡暴露濃度增高會增加罹患肺癌的風險;苯系物則是誘發(fā)白血病的元兇之一。
早起的人少得乳腺癌
一項最新研究表明,喜歡早起的女性,罹患乳腺癌的風險更小。
為調查睡眠特征與乳腺癌風險的相關性,英國國家癌癥研究所乳腺臨床研究團隊對兩大數據庫中涉及的40.9萬多名婦女的相關數據進行梳理。研究人員對比后發(fā)現,與經常熬夜的“夜貓子型”女性相比,習慣早起的“百靈鳥型”女性罹患乳腺癌的風險會降低40%。研究數據還表明,每晚睡眠時間超過7~8小時的女性,每多睡1小時,乳腺癌風險會增加20%。
新研究負責人、英國布里斯托大學研究員、癌癥流行病學專家麗貝卡·里奇蒙德博士表示,早起女性少得乳癌的一種可能解釋是,早起者通常晚上睡得早,因而精力更充沛。相比之下,晚上精神的夜貓子型女性更容易出現睡眠紊亂,進而增加癌癥風險。另外可能原因是,晚睡會影響女性生物鐘,進而增加患癌風險。這與早期一些研究的結果不謀而合,即夜班族和那些經常在夜間接受人工光照的人,癌癥發(fā)病率更高。
里奇蒙德博士說,新研究提示女性,改善睡眠習慣未必能百分百避免乳腺癌風險,但不改變不良的睡眠習慣,患癌風險肯定更大。
肝功能正常也會得肝癌
常會有人問“醫(yī)生,我肝功能正常,怎么還會得癌癥呢?”肝功能正常,僅僅代表抽血時肝臟細胞沒有發(fā)生炎癥,沒有出現壞死,但是有可能肝臟已經硬化了,又或者肝臟以前曾經有過炎癥,但抽血時炎癥已經停止了。
而在肝癌早期或中期,只有癌細胞周圍的肝組織會受到壓迫或侵犯,轉氨酶也可能只是出現輕度升高,甚至還可能是正常的,所以,在臨床上或者門診過程中醫(yī)生會反復地跟患者說,對于檢驗單,應該將各個方面、各個指標綜合起來,整體地去分析、評估病情,而不能死盯著某一個指標不放。
肝膽腫瘤科主任宋天強教授介紹,就像乙肝,是肝癌的重要因素之一,而乙肝人肝功能大多數是正常的。乙肝病毒潛伏期長,攜帶者檢查肝功能指標,如果本身肝臟處于免疫耐受期,肝臟的基礎條件較好,沒有顯著的肝臟損傷,肝功能檢測結果顯示即為正常,但不能發(fā)現肝本身已有病毒感染的炎癥跡象。肝功能相關指標只是肝臟損傷的“結果”,并不能反映造成肝臟損傷的“原因”。